中國早期光學儀器生產之戰火中的光學工廠
全球紡織采購供應鏈色彩解決方案商——天友利,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頂尖零售商和服裝品牌廠家選擇天友利作為自己的優選或共選色彩技術提供商。產品涉及行業:塑料、 涂料、 紡織、 汽車、 化妝品、 數碼影像、 印前 、印刷、 油墨、 色覺測試、 包裝等。
1936年9月,籌建處在南京珈珞路建蓋了一座臨時木房,作為臨時修理工廠,同時著手光學工廠的籌建工作。1937年8月1日,光學工廠在百水橋草場村工地正式破土動工。工程開工不久,抗戰全面爆發,南京危急。8月27日兵工署通知工程停工,命籌備處派人到四川勘察新址,準備將工廠遷往四川。9月9日兵工署正式通知籌備處將光學工廠遷往四川。11月12日,日寇攻占上海,籌備處加緊搬遷, 27日籌備處全部人員及設備遷往重慶。
先期到達重慶選址的工作人員在重慶及其周邊十多個地點進行勘察,后擬定張家溪為光學廠新址,并在重慶會府街設立臨時修理工廠,于12月底開始安裝機器設備、訓練工人、派出人員到各地為部隊修理光學器材。1938年1月,周自新從歐洲返回,向俞大維匯報與瑞士達成的技術合作項目。考慮到當時東南沿海各主要港口都已被日軍封鎖,從歐洲購買的物資設備只能先運抵越南海防港,再從滇越鐵路運到昆明,運送過程的復雜加上重慶氣候潮濕,不適合光學器材的生產和保存,俞大維當即決定,將光學廠遷到昆明,并派周自新前往昆明,代表兵工署辦理由海防經滇越鐵路運到昆明的軍械物資的接運、保管、轉運等工作,同時準備籌備處的遷昆事宜。2月,周自新等人勘定柳壩村為光學廠新址,開始設計建造廠房和搬遷安裝工作。1938 年9月,廠房建造和機器設備安裝已近完工,基本具備了開工條件,籌備處提出報告,擬于1939年1月正式建廠,1938年12月27日軍政部批準成立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廠。1939年1月1日,中國第一個軍用光學工廠——第二十二兵工廠正式成立,周自新任廠長,龔祖同任設計專員。
按原計劃,二十二兵工廠下設兩個制造廠,柳壩兵工廠為第一制造廠(即望遠鏡廠),以生產望遠鏡為主。第二制造廠(測遠鏡廠)實施與威特廠的技術合作項目,以生產測遠鏡為主。二十二兵工廠成立后,周自新即派人到昆明周邊為測遠鏡廠選址。經多方勘察對比,海口中灘因靠近中國第一個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水上運輸和供電比較方便,加上群山環繞,利于隱蔽,被定為測遠鏡廠的廠址。從防空考慮,測遠鏡廠的廠房設在山洞中,工程建設也是以開鑿山洞為主。同時選址在海口的還有五十一兵工廠,兩廠地界毗鄰,為日后合并埋下了伏筆。
中國早期光學儀器生產技術人員
1939年1月,望遠鏡廠開始試制6×30雙筒軍用望遠鏡。1940年測遠鏡廠裝出第一具80cm分測遠鏡。1940年日軍在海防登陸,運送光學玻璃的德國貨輪被扣,緊接著從英國購買的光學玻璃因貨輪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而損失殆盡。光學玻璃的極度缺乏,使望遠鏡生產難以持續,工廠決定在望遠鏡廠仿制光學玻璃用量少的迫擊炮瞄準鏡,先后仿制出奧地利美特克和法國勃朗特式迫擊炮瞄準鏡,其中勃朗特式瞄準鏡作為制式裝備投入大批量生產,成為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種炮兵用制式光學儀器。
1940年10月7日,日機對昆明進行空襲,望遠鏡工廠遭到轟炸,廠房、宿舍、倉庫等中彈46處,損失慘重,工廠被迫停工。兵工署于第二日即電令二十二兵工廠緊急疏散,將全部機器設備遷往測遠鏡廠。為使工廠遷入后順利生產,海口新廠進行了擴建和調整,1941年4月遷入的機器設備安裝完畢投入生產,7月擴建工程全部完工,搬遷工程全部完成。
1941年11月,日軍在海防集結重兵,準備進犯云南,兵工署令二十二兵工廠做好遷往貴陽的準備。同年12月,兵工署突然以五十一兵工廠和二十二兵工廠毗鄰,為減少機構、節約經費、統一指揮為由,將兩個生產性質截然不同的兵工廠合并為五十三兵工廠。1942年元旦,五十三兵工廠成立,周自新任廠長,內設機槍廠和光學廠。兵工署強行并廠的做法,引起兩廠工人的強烈不滿,并廠之初矛盾重重,內部關系極不協調。1942年4月,機槍廠工人因兩廠職工福利待遇不均而怠工,后發展為騷亂。雖然周自新動用軍警強行處置了該事件,但這卻更進一步加劇了其內部矛盾。
1942年5月,日軍沿滇緬公路發動大規模進攻,5月3日攻陷畹町,4日攻陷龍陵,直逼惠通橋西岸。5日,五十三兵工廠決定將光學廠修理部分的設備和人員遷往貴陽。面對嚴峻的形勢,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兩廠工人摒棄前嫌,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終于順利度過了并廠的磨合期。從五十三兵工廠成立到抗戰勝利,在日機轟炸頻繁、原材料極度匱乏、價格飛漲的情況下,工廠克服種種困難,生產出6×30雙筒望遠鏡11250具,80cm測遠鏡392具,勃朗特式迫擊炮瞄準鏡 2608具,捷克式輕機槍15108挺,指北針31310具,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抗戰勝利后,五十三兵工廠在物價飛漲、生產緊縮的情況下勉強維持著慘淡的經營,作為支柱產品的80cm測遠鏡和6×30雙筒望遠鏡又先后被兵工署下令停產,1946~1949年,工廠僅完成了中正式單筒望遠鏡和自行研制的統一式迫擊炮瞄準鏡的設計制造。1950年3月昆明解放,軍管會完成了對工廠的接管。解放后的五十三兵工廠拆分為原先的二十二兵工廠和五十一兵工廠。二十二兵工廠(也就是后來的云南光學儀器廠)作為中國光學工業的發源地,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向各地輸送了大量的光學人才,為中國光學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誕生于戰火中的光學工廠,完成了中國光學工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雖然此時的中國光學產品多以仿制為主,結構簡單,性能落后,主要材料無法自給,但卻開創了中國光學工業的新紀元,為進一步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深圳市天友利標準光源有限公司主營產品:標準光源對色燈箱、英國-美國標準光源箱、汽車檢測光源、愛色麗X-Rite色差儀、鏡頭攝像頭測試用標準光源、印刷行業用標準光源、電腦測色儀、分光密度儀、色卡、分辨率卡、色溫照度計等光學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