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量的顏色問題促使計算機自動配色快步發展
在工業中大量的顏色問題與混合色料的膜層有關。清漆膜層給表面上光并顯示下面的顏色和紋理,蠟層也由此功能;紙張形成以個背景,使字跡清晰易讀,并防止字跡印入下層;布是紡織纖維,常需染色,它也許不透明,只顯示本色,或在其它用途下可能為半透明,如尼龍襪;涂料層以本色來遮蓋徹底色;搪瓷是加入玻璃介質中的顏色,用本身的永久色在金屬上形成不透明覆蓋層;陶瓷薄膜層用于著色并使防水粘土和陶瓷產品具有不同的種類和用途;塑料的許多應用中就包括塑料的顏料薄層,如墻紙、墻上開關;等等。在所有這些工業應用中均需進行色料的混合和配方預測,即需要正確地選擇色料及給出各色料的濃度比例,以獲得要求的顏色匹配。
當色料膜層制造商在進行顏色匹配時可有多種不同的方法。起初,色料的選擇和配方預測是采用基于成本、可行性、持久性等基礎上的原始的嘗試和變差方法。配色者憑經驗選擇一定的色料進行小規模混合,記下各成分的權重,逐次加入在混合物中尚缺少的成分以實現匹配。當達到與要求的樣品色足夠接近時,所記錄的每種成分的權重就是配方,然后,按此配方進行大規模的混合,這時得到的混合色與要求的樣品色如果不完全相同,配色者往往通過加入少量的高著色強度色料來進行調色,以達到希望的著色目標。這種方法很直接,需要豐富的實際配色經驗,否則所用的混合色料種類很多,既不經濟效率又低下,特別是隨著配色者經驗的豐富程度不同,直接影響了配方質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上述嘗試和辯差法的根本缺陷在于沒有從色料與顏色的本質和機理上來研究兩者的基本關系,因此,多年來很多顏色工作者和色度學專家努力尋求色料混合物系統的理論機制,以實現用一組有限種色料的特殊組合來進行多種顏色的匹配。這時自然地將CIE系統引入到色料混合工業,每種式樣均由光譜光度數據來表示,各種色料也以一定的色度參數來表征器混合光學模型如Kubelka-Munk理論等進行色料的正確選擇和配方的科學預測。在色料混合理論研究及其在工業控制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普遍,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工業顏色控制的質量,同時又強有力地推動了顏色科學的豐富和完善及其工業應用領域的不斷開拓和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