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視器材鼻祖—主動式紅外夜視儀
20世紀40年代研制成功的主動式紅外夜視儀是夜視器材的鼻祖,它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看到黑暗中的目標。主動式紅外夜視儀成像清晰,對比度好,但由于需要紅外光源照射,存在著能耗大,易暴露的缺點。
1962年,美國人研制成功像增強器,使得夜視器材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飛躍。
我們平時所謂的黑夜,很少是絕對黑暗的,因為自然界總是存在著微弱的光線,例如星月光,大氣的輝光和黃道光。即使肉眼不容易察覺的星星,對地面的照度仍然可以達到2x10負4次方勒克司。能夠利用如此微弱的光線進行觀測,是因為兩個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研制成功了靈敏度極高的光電陰極,既S-20多堿光電陰極。比以前的光電陰極靈敏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使得夜視儀的光電增益大大提高。
另一個突破是采用了光學纖維面板。既一種由大量光導纖維組成的薄板陣列,每根纖 維傳導一個像素減少了光的散射,傳導效果好,由于可以將纖維的末端排列成曲面,天然的避免了像差,大大提高了成像質量。
將多個上述結構的像增強管串聯起來,將光線逐級放大,使得極其微弱光線下的圖象放到了人眼可以清晰觀看的程度,便實現了無須紅外照明的微光觀測。
越南戰爭時期,美國將利用級聯像增強技術投入實戰應用,研制成功了第一帶微光夜視儀,主要有AN/PVS-2星光鏡,AN/TVS-2班組武器瞄準鏡和AN/TVS-4微光觀察鏡。
微光夜視儀的工作原理可以歸納為:目標反射的微弱光線經物鏡會聚后在像增強器的陰極面上成像,逐級放大并將紅外光轉變為可見光,在后一級的熒光屏上形成有足夠亮度和清晰度的圖象,供使用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