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顏色的表面深度相關知識的分析
主要學習內容:
1、表面深度的含義及意義
2、常見的表面深度計算公式
3、Kubelka—Munk
4、Labe—Koch
5、Gall等等;
對各種染色效果的評價:
均勻性— 目 測
色 光— 色 差 評 價
深 淺— 染 色 深 度 評 價
牢 度— 與 染 色 深 度 有 關
染色時如何控制染色深度?
染色深度能否用owf表達?
染色牢度與染色深度的關系
染色牢度隨表面深度的變化而變。
一般表面深度高,日曬牢度也高。因此當評價染料的牢度時,應該在相同深度下進行。否則沒有可比性。為了方便牢度評價,上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和瑞士的染料公司制訂了一套標準深度卡,叫做“Hilftypen”。
“Hilftypen”標準深度卡
18種顏色在同一檔深度水平(由鑒色專家目光確定),1951年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承認和采納,稱為1/1標準深度。
另外ISO又增加了2/1、1/3、1/6、1/12、1/25,共有6個檔次,其中前5個檔次18種顏色,只有1/25有12種顏色。
另外,還有紫色和黑色色卡,無光3種顏色,有光2種顏色。
過去乃至現在標準深度的確定仍然在使用標準色卡。
但是現在也可以通過測色來表示顏色的深度,甚至色卡的制作都可以用測色結果來規范。
例如:日本的JIS標準深度色卡在制作時,實測值與標準樣卡之間的色差就規定了一個范圍,只有符合色差要求才能制作出合格的標準深度色卡。
書P143 表6-1中列出的是不同深度下的θ平均值(Rabe深度公式計算得出)。此值也是制作標準深度卡的參考值。
書P144 表6-2中列出的是ISO1/1標準深度卡的θ值測試結果,可見不同顏色θ值有差異。(不僅反映卡的制作不容易完全一致;所采用的深度計算公式也可能存在問題)
對Kubelka—Munk函數的討論:
含ρ0的一項可以省略,變成K/S=(1-ρ?)2/2 ρ?條件是:a—ρ?值較小(深色);b—在比較兩樣品的相對表面深度時。
ρ?應該取大吸收波長對應的值即ρ? min
若吸收峰平坦,無明顯ρ? min時,λmax是一個范圍,則可以選定一個范圍λ1~ λ2 ,取ρ?平均值。
K/S值越大,顏色越深,有色物質濃度高。
當顏色極深時,K/S = kC 。就是說K/S與有色物濃度之間的關系不及比爾定律(溶液濃度—光密度)線性關系好。
可以用
Pineo公式:K/S=(1-ρ)2/2(1- r)(ρ-r)
Fink-Jensen公式: K/S=(1-ρ)2/(1+k ρ )(ρ-r)修正。其中k:由纖維內部反射決定的常數。
r:由纖維表面反射決定的常數。
用K/S比較兩樣品表面深度時,試樣應該具有相同的色相。
Kubelka—Munk函數是常用的表示織物表面深度的方法。也是計算機配色中處方預測的理論基礎。
Pineo公式和Fink-Jensen公式修正后,K/S值與有色物質濃度C之間的線性關系得到改善,但是計算太復雜,使用不方便。
計算實例
右圖中染色樣品A、
B的分光反射率圖
大吸收波長630nm
ρA=5.5% ρB=7.0%
代入公式:
K/S=(1-ρ?)2/2 ρ? 得結果 K/SA=8.118 > K/SB=6.178。所以樣品A的顏色比樣品B深。
雷布-科奇(Labe-Koch)公式
建立在德國DIN顏色系統上的表面深度計算公式。曾經被廣泛應用。見書表6-1、6-2。
表達式為:θ =[(10-1.2D)/9]S - 1.06D
θ: 顏色的表面深度指數
D:DIN顏色系統的暗度值
S:DIN顏色系統的飽和度
據稱:除1/1深度外,其余深度誤差較大。